网络受骗后向警方报案并不意味着能够在第二天或24小时内追回损失,需依据具体的状况加以评估。针对此类涉及违法犯罪的行为,公安部门享有专属监管权力。若诈骗款项达到人民币3000元以上,公安机构便有义务进行立案调查,依法追求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在严肃的刑事诉讼环节中,受害者可主动发起附带民事诉讼,以求赢得对方归还资金的胜诉判决。若其行为尚无法达到刑事立案的基准线,公安机关则可能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在此情况下,受害者仍有权自行发起民事诉讼,寻求向对方收取被骗资金的权利维护。根据法律规定,对于通过欺骗手法侵犯公共和私人财务所有权的行为,如果尚未构成刑法制裁的标准,公安机关有权对此类行为主体处以5日到10日不等的拘留,同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最低500元的罚金。若情节较重,将处以最高15日的拘留,罚款额也提升至1000元人民币左右。
而对于触犯诈骗罪的行为,刑法规则如下所示:
1.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至10000元人民币的,认定为数额较大,可判处被告人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相应罚金;
2.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0元至100000元人民币的,定为数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的情节,对应惩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适量罚金;
3.当诈骗公私财物的价值达到500000元人民币时,则构成数额特别巨大,需处以被告人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或单处罚金或者没收全部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