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肇事逃逸双方和解还会判决逃逸吗
律师解答
1.轻微肇事逃逸后即便双方和解,仍有可能被判定为逃逸。因为逃逸这种行为从一开始就违反了法律规定,事后的和解并不能抹去其违法的本质。
2.逃逸情节在法律上是比较严重的。司法机关在处理时,会全面考虑案件具体情况,像逃逸的具体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等,以此来决定是否要给予刑事或者行政处罚。
3.若逃逸行为没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且双方已经和解,那在量刑的时候或许会适当考虑,但逃逸行为的违法定性是不会改变的。和解主要是解决民事赔偿等问题,和对逃逸行为的法律评判是两码事。
律师解答
(一)如果发生轻微肇事逃逸后双方和解,要清楚和解主要是针对民事赔偿部分。比如在一些轻微碰撞事故中,双方就车辆维修费用、人身可能受到的轻微伤赔偿等达成一致,这只是解决了经济赔偿方面的问题,对于逃逸行为本身的违法性质没有改变。
(二)逃逸行为的法律认定是严肃的。司法机关会全面审查案件情况,像逃逸的具体情节,是因为一时害怕而短暂离开现场后很快返回并积极处理,还是故意逃避责任长时间躲藏等;还有造成的后果,是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还是有人员受伤等。即使双方和解,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判定。
(三)若逃逸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且双方和解,在量刑时可能会作为一个从轻考量的情节。例如,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种情况可能会在行政处罚上适当减轻处罚力度,但不会改变逃逸行为违法的定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律师解答
轻微肇事逃逸后双方和解仍可能被判定为逃逸,这是因为逃逸行为的违法性是既定事实,不会因和解而消除。
1.逃逸行为触犯法律。交通肇事逃逸是明确的违法行为,法律对此有严格规定,和解无法改变这一行为的违法本质。
2.法律认定看重逃逸情节。司法机关会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如逃逸情节轻重、造成后果等,即便双方和解,若逃逸情节严重,仍会依法给予刑事或行政处罚。
3.和解不影响行为定性。和解主要解决民事赔偿问题,对于逃逸行为的法律评判,司法机关会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独立判断。
建议发生事故后不要逃逸,应积极面对,承担责任。若已逃逸且双方和解,也应配合司法机关调查,争取从轻处理。
律师解答
结论:
轻微肇事逃逸后双方和解,仍可能被判决逃逸,和解不影响对逃逸行为的法律评判。
法律解析:
1、从法律性质看,肇事逃逸是一种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其违法性是既定的,不会因双方事后和解而消失。法律对于维护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有明确规定,逃逸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和社会秩序。
2、司法判断方面,司法机关会综合多因素判断。即使双方和解,若逃逸情节严重,如逃逸导致事故无法及时处理、影响后续调查等,仍会给予刑事或行政处罚。若未造成严重后果且和解,量刑时可能会考虑从轻,但逃逸行为的定性不变。
3、和解的作用主要在于解决民事赔偿等问题,如赔偿伤者的损失等,但这与对逃逸行为的法律认定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情。
如果对肇事逃逸相关法律问题还有疑惑,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更好地了解自身权利义务。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轻微肇事逃逸后双方和解,仍可能被判定为逃逸,这是因为逃逸行为本身是明确违法的,其违法性不会因事后和解而消失。
(2)司法机关在判定时会综合多方面因素,逃逸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等都是重要考量。例如,即使事故后果不严重,但逃逸行为本身反映出当事人逃避责任的主观态度。
(3)若逃逸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且双方和解,在量刑时或许会适当考虑从轻,但逃逸行为的定性无法改变。和解主要是针对民事赔偿部分,比如对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的赔偿达成一致,而法律对逃逸行为的评判有其独立标准。
提醒:
轻微肇事逃逸即使和解也存在法律风险,具体情况不同处理结果不同,建议咨询以获得更准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