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结论:
刑事诉讼中从轻减轻情节分为法定和酌定两类,法定情节有多种情形,酌定情节也包含初犯等多种情况。
法律解析:
在刑事诉讼里,法定从轻减轻情节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像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特殊身体状况者犯罪等,法律基于他们的年龄、身体等因素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考量。犯罪形态如预备、未遂、中止,以及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者,法律也有相应从轻减轻规定。自首和立功同样能获得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的待遇。而酌定从轻减轻情节虽未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初犯、偶犯表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坦白、积极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行为体现了犯罪人一定的悔悟和补救,这些都可能使法院在量刑时予以考虑。如果在刑事诉讼方面有疑问,不清楚自身情况是否符合从轻减轻情节,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法定从轻减轻情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特定年龄段,如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犯罪以及已满七十五周岁犯罪,依据故意或过失情形给予不同程度的从轻或减轻处罚。身体有残疾的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处罚有一定弹性。
(2)犯罪形态方面,预备、未遂、中止的情况不同,从轻减轻程度不同。在共同犯罪中,从犯和被胁迫参加犯罪者也有相应的从轻减轻规则。
(3)自首和立功的情况,法律也规定了从轻减轻的处理方式。
(4)酌定从轻减轻情节虽无明确法律条文硬性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初犯、偶犯、坦白、积极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情形,法官在量刑时会酌情考量。
提醒:刑事诉讼中从轻减轻情节的认定需结合具体案件情况。不同案情适用的情节不同,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
律师解答
刑事诉讼里,从轻减轻情节分法定和酌定两种。
法定情节有:未成年人犯罪应从轻或减轻;老人故意犯罪可从轻,过失犯罪应从轻;残障人士犯罪可从轻、减轻或免罚;犯罪预备等不同阶段可从轻、减轻或免罚;从犯、被胁迫犯罪者也有相应从轻减轻规则;自首、立功可从轻,犯罪轻或重大立功可免罚。
酌定情节有初犯、偶犯、坦白、积极退赃、获谅解等。
律师解答
刑事诉讼中的从轻减轻情节对量刑有重要影响,分为法定和酌定两类。法定情节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已满十二至十八周岁犯罪、已满七十五周岁犯罪、又聋又哑或盲人犯罪等都在其列,犯罪预备、未遂、中止,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自首立功等情况也会相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酌定情节是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考量的,如初犯、偶犯、坦白、积极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
为保障司法公平合理,司法人员应准确认定法定情节,严格依据法律规定量刑;对于酌定情节,要全面审查案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合理裁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积极收集相关证据,证明存在从轻减轻情节,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律师解答
(一)若犯罪嫌疑人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或已满七十五周岁,在刑事诉讼中可向法院说明年龄情况争取从轻或减轻处罚。
(二)犯罪嫌疑人是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可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争取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三)若存在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情形,要提供相应证据证明犯罪所处阶段,从而获得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四)属于从犯或被胁迫参加犯罪,应向司法机关如实陈述情况。
(五)有自首、立功情节,及时主动向司法机关交代,争取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六)若是初犯、偶犯,如实向司法机关说明情况。若有坦白、积极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情形,提供相关证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之一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