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一)准确区分两罪需从主客观方面综合判断。若想判断行为是否构成诬告陷害罪,要查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故意想让他人受刑事追究,客观上有无捏造虚假犯罪事实并向相关机关告发等行为。
(二)判断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则要确认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强索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是否用威胁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以及财物价值是否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或存在多次敲诈勒索情形。
(三)遇到疑似犯罪情况,要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证人证言等,以便维护合法权益和协助司法机关调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律师解答
诬告陷害罪与敲诈勒索罪是不同罪名,构成条件如下:
诬告陷害罪:主观上故意想让他人受刑事追究;客观上捏造虚假犯罪事实并告发,或采取能引起司法追究的行为,且严重程度要达标。
敲诈勒索罪:主观是直接故意,目的是非法索要他人财物;客观上用威胁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威胁不限种类,财物价值数额较大或多次敲诈即构成犯罪。
律师解答
结论:
诬告陷害罪和敲诈勒索罪是不同罪名,二者在主观和客观方面的构成条件存在明显差异。
法律解析:
从主观方面看,诬告陷害罪是故意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而敲诈勒索罪是直接故意非法强索他人财物。客观方面,诬告陷害罪是捏造虚假犯罪事实并告发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活动,且告发事实要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敲诈勒索罪是通过威胁、要挟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财物价值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或多次敲诈勒索即构成犯罪。这两种罪名的构成条件不同,法律后果也有区别。若在生活中遇到可能涉及这两种罪名的情况,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准确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我作为专业律师,随时为您提供详细的法律解答和专业建议。
律师解答
1.诬告陷害罪和敲诈勒索罪在构成要件上有明显区别。诬告陷害罪侧重于通过捏造虚假犯罪事实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主观故意指向他人刑事追责;而敲诈勒索罪是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使用威胁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
2.对于避免诬告陷害行为,公民应树立正确法律意识,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不随意编造犯罪事实告发他人。若发现不实告发情况,司法机关要及时审查,追究诬告者责任。
3.防范敲诈勒索,人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面对威胁不轻易屈服,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敲诈勒索行为,司法机关应加大打击力度,依法惩处犯罪分子,维护公民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从主观方面看,诬告陷害罪旨在让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是出于对他人名誉和自由的恶意损害;而敲诈勒索罪以非法获取他人财物为直接目的,更侧重于经济利益。
(2)客观方面,诬告陷害罪要求捏造虚假犯罪事实并告发,引发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敲诈勒索罪则是通过威胁、要挟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威胁内容多样,且需达到数额较大或多次敲诈勒索的程度才构成犯罪。
提醒: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因冲动或其他原因实施诬告陷害或敲诈勒索行为,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不同案情法律处理不同,如有疑问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