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被认定为“数额较大”,这是全国范围内通用的大致标准,达到该标准公安机关就可以立案追诉。
(2)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各地的具体立案标准并不统一。经济发达地区立案标准可能高于三千元,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三千元就能立案。
(3)即使诈骗金额未达到当地立案标准,但如果存在多次实施诈骗等情况,也可能按照诈骗罪进行论处,这说明立案与否不仅取决于金额,还会综合考量其他情节。
提醒:
遇到诈骗时要及时保留证据。各地立案标准不同,若对是否构成诈骗存疑,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分析。
律师解答
(一)若遭遇诈骗,先了解当地具体的诈骗立案标准,可通过当地公安机关咨询获取准确信息。
(二)即便诈骗金额未达当地立案标准,但有多次诈骗等情况,要收集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让警方结合其他情节判断是否立案。
(三)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谨慎对待陌生人的财物要求,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律师解答
1.按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到一万元以上算“数额较大”,达此标准公安可立案。但各地经济不同,立案标准有别,发达地区或高于三千元,欠发达地区三千元可能就能立案。
2.若诈骗未达当地立案标准,不过有多次诈骗等情况,也可能定诈骗罪。因此,立案与否不光看金额,还会结合其他情节判断。
律师解答
结论: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一般认定为“数额较大”可立案追诉,但各地标准有差异,未达标准有多次诈骗等情形也可能以诈骗罪论处,立案需结合金额和其他情节综合判断。
法律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数额是衡量是否构成犯罪及立案的重要标准,规定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不过各地区会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整立案标准。同时,即便未达到当地立案金额标准,若存在多次实施诈骗等情节,司法机关也会综合考量以诈骗罪论处。这意味着在判断诈骗案件是否立案时,金额不是唯一考量因素,行为情节也至关重要。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涉及诈骗的相关问题,或者对自身情况是否构成诈骗犯罪存在疑问,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和指导。
律师解答
1.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较大”可立案追诉,但各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立案标准有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可能高于三千元,欠发达地区三千元或许就能立案。此外,即便未达当地立案标准,若存在多次实施诈骗等情形,也可能按诈骗罪论处,立案需结合金额和其他情节综合判断。
2.对于公民而言,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和承诺,避免陷入诈骗陷阱。若遭遇诈骗,不论金额大小都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详细线索。对于司法机关,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诈骗立案标准和防范知识的了解,同时在处理案件时严格依照法律和当地规定,准确判断是否立案和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