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法定从轻减轻情节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具有强制性。如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其犯罪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2)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由于生理缺陷,在认知和行为能力上有一定局限,犯罪时可根据情况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预备犯、未遂犯因犯罪未达到既遂状态,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可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从犯和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作用较小,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应按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5)自首和立功体现了犯罪嫌疑人的悔悟和对司法的协助,可从轻、减轻处罚,犯罪较轻或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免除处罚。
(6)酌定从轻减轻情节虽无法律明确规定,但在量刑时也会被考虑。如犯罪情节不恶劣、积极退赃赔偿、被害人有过错等,都可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
提醒:法定和酌定情节在不同案件中的认定和作用有差异,遇到具体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
律师解答
(一)对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
如果犯罪嫌疑人存在法定从轻减轻情节,如属于未成年人、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等,应及时向司法机关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于酌定情节,若有积极退赃、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等情况,要保留好相关凭证并主动告知司法机关。
(二)对于司法人员
在量刑时,要全面审查案件,准确认定法定和酌定从轻减轻情节。不仅要关注法定情节的认定,对于酌定情节也要综合考量,确保量刑公平合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定要求。
律师解答
量刑的从轻减轻情节分两类:
法定情节:未成年人、又聋又哑或盲人、预备犯、未遂犯、从犯、胁从犯、自首、立功等,在量刑上有相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规定。
酌定情节:常见如犯罪的动机、手段、时间、地点等情节不恶劣,积极退赃赔偿,被害人有过错等情况,也可从轻减轻量刑。
律师解答
结论:
量刑中的从轻减轻情节分为法定和酌定两类,各有多种具体情形。
法律解析:
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由法律明确规定,例如未成年人犯罪因其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因生理缺陷在认知和表达上存在局限,犯罪时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预备犯、未遂犯、从犯、胁从犯等由于在犯罪过程中的作用和状态不同,也有相应的从轻减轻处罚规则。自首和立功体现了犯罪人的悔悟和对司法的协助,所以也可从轻、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
酌定从轻减轻情节是在司法实践中综合考量的因素,像犯罪动机、手段、时间、地点等情节不是特别恶劣,积极退赃、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以及被害人有过错等情况,法院在量刑时会酌情考虑。
如果您对量刑的从轻减轻情节还有其他疑问,或者在具体案件中遇到相关问题,欢迎向我或其他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律师解答
1.量刑中的从轻减轻情节对司法公平和犯罪治理意义重大,分为法定和酌定两类。法定情节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充分考虑了犯罪主体特殊情况、犯罪形态及犯罪后的表现等因素,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酌定情节则基于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犯罪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更具灵活性。
2.针对法定情节,司法人员需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精准判断适用条件。如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要核实年龄等相关证据,确保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准确适用。
3.对于酌定情节,在司法实践中应全面收集证据,综合考量。如审查犯罪动机、手段等是否恶劣,确认被害人是否存在过错等。同时,鼓励犯罪嫌疑人积极退赃、赔偿,将此作为从轻减轻处罚的考量因素,促进犯罪嫌疑人积极改造,维护被害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