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结束多久行政机关能申请执行
律师解答
(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绝履行生效行政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应留意申请强制执行期限。两年期限计算方式要清楚,规定履行期间就从最后一日起算;分期履行则从每次履行期间最后一日起算;未规定履行期间就从生效之日起算。在期限内准备好相关材料向第一审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二)行政机关自身拒绝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主要是法院采取措施督促,自身作为申请执行人情况少见。所以行政机关务必在法定时间按程序行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款额,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
(二)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负责人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
(三)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
(四)向监察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五)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律师解答
1.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时间确实因不同情况而有别。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绝履行生效行政判决、裁定的情形下,行政机关有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申请期限为两年,且依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不同情况确定起算点。这一规定旨在保障行政机关的执法权威,确保行政行为得以有效落实。
2.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生效判决、裁定,通常是法院采取措施督促其履行,行政机关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情况较少。这有助于维护司法权威,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3.解决措施和建议:行政机关应明确不同情形下的申请执行期限,建立专门台账记录相关时间节点,避免逾期申请。在日常执法中,严格依法办事,减少自身拒绝履行判决、裁定情况的发生。同时,法院应加强对行政机关申请执行案件的审查与监督,确保执行程序合法公正。
律师解答
结论:
二审法律文书生效后,行政机关申请执行依不同情况确定时间,公民等拒绝履行的,行政机关申请执行有两年期限规定,行政机关拒绝履行一般不存在其作为申请执行人情况,申请执行要依法定程序和期限进行。
法律解析:
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生效行政判决、裁定,行政机关为保障权益可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一申请执行期限设定为两年,计算方式根据法律文书规定各有不同,按规定履行期最后一日、每次分期履行期最后一日或者生效之日起算。而行政机关若拒绝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法院会采取措施督促,通常不会出现行政机关此时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情况。这是为确保法律公正和执行效率,规范行政机关申请执行流程。若大家在行政机关申请执行方面遇到问题,或者对相关法律规定仍有疑惑,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获得准确的法律建议和帮助。
律师解答
二审结束法律文书生效后,行政机关申请执行时间依不同情形而定。
若是公民、法人等拒绝履行生效行政判决、裁定,行政机关可向一审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期限两年。按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计算,有分期的按每次最后一日算,未规定履行期则从生效日起算。
若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法院会督促,一般不会出现其作为申请执行人情况。行政机关申请执行要在法定期限按规定程序办。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绝履行生效行政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有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申请执行期限明确为两年,计算方式依据法律文书对履行期间的规定有所不同。规定具体履行期间的,从该期间最后一日起算;规定分期履行的,按每次履行期最后一日计算;未规定履行期间的,则从法律文书生效日起计算。这一规定保障行政机关合法权益,督促相对人及时履行义务。
(2)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法院会采取措施督促,通常不存在其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情况。这体现司法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提醒:
行政机关申请执行需严格遵循法定时间和程序。公民等相对人也应关注履行期限,避免因逾期被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