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结论:
骗贷中间介绍人未获利,但明知他人骗贷仍介绍构成骗取贷款罪共犯;不知情则不构成犯罪。
法律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欺骗手段获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造成重大损失或有严重情节的构成骗取贷款罪。骗贷中间介绍人即便未获利,只要主观上明知他人骗贷仍介绍,就会成为该罪共犯。犯罪情节不同,量刑有所差异,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可并处或单处罚金;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介绍人在犯罪中作用大小会影响量刑,作用小的可认定为从犯,会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而若介绍人确实不知情,就不构成犯罪,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如果遇到与骗贷相关法律问题,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获取准确法律建议。
律师解答
骗贷中间介绍人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主观是否明知。若主观明知他人骗贷仍介绍,即便未获利也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共犯。以欺骗手段取得金融机构贷款,造成重大损失或有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有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介绍人作用大小影响量刑,作用小的可认定为从犯,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若介绍人确实不知情,则不构成犯罪,无需担责。
解决措施和建议:
1.金融机构应加强审核,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避免骗贷行为得逞。
2.介绍人在参与类似活动时,要仔细了解情况,避免陷入违法风险。
3.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众对骗贷犯罪及共犯的认识。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骗贷中间介绍人即便未获利,只要主观上明知他人骗贷仍介绍,就可能成为骗取贷款罪共犯。这体现了法律对于骗贷行为链条上各环节责任的追究,强调了主观故意在犯罪认定中的重要性。
(2)刑法对骗取贷款罪有明确量刑标准。造成重大损失或有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有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介绍人在骗贷中的作用会影响量刑。若作用小被认定为从犯,会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4)若介绍人确实不知情,则不构成犯罪,无需担责,这遵循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
提醒:在涉及贷款相关介绍时,要充分了解真实情况,避免因不知情陷入骗贷风险,若不确定是否构成犯罪,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律师解答
(一)若被怀疑为骗贷中间介绍人,应尽快收集能证明自己是否知情的证据,如与骗贷相关人员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
(二)若主观确实不知情,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提供真实准确信息以证明自身无犯罪故意。
(三)若主观知情但作用较小,主动向司法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行为,争取被认定为从犯,获得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律师解答
1.骗贷介绍人若明知他人骗贷还介绍,即便没获利,也可能成骗取贷款罪共犯。
2.以欺骗手段获金融机构贷款,造成重大损失或有严重情节,判三年以下徒刑或拘役,可并处罚金或单处罚金;损失特别重大或情节特别严重,判三到七年徒刑并处罚金。
3.介绍人作用小,可认定从犯,应从轻、减轻或免罚。
4.介绍人不知情,则不构成犯罪,不用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