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1.诉讼时效中止:在诉讼时效最后六个月内,若因不可抗力、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合适法定代理人、继承相关问题未确定人员、权利人被控制等障碍无法行使请求权,时效中止。自中止原因消除起满六个月,时效期间届满。
2.诉讼时效中断:当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权利人起诉或仲裁等情况发生时,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律师解答
结论:
诉讼时效中止需在时效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等法定障碍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中止原因消除后满六个月时效届满;诉讼时效中断因权利人提履行请求等法定情形,中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法律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诉讼时效的中止和中断有明确规定。中止是在时效最后六个月因特定障碍,如不可抗力等让权利人无法行使权利,这是对权利人的合理保护,避免因不可控因素错过时效。比如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导致权利人无法主张自己的权利。而中断是因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或义务人同意履行等情形,使时效重新计算,鼓励权利人及时维权。像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就表明其在积极主张自身权益。如果大家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关于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的问题,不确定自身情况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等,可向专业法律人士进行咨询。
律师解答
1.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对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及保障司法秩序至关重要。中止是在时效最后六个月内因法定障碍致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而暂停时效计算,中断则是因特定事由导致时效重新起算。
2.对于诉讼时效中止,当出现不可抗力等法定障碍时,当事人无需担忧时效问题,待障碍消除后还有六个月时效期间。建议当事人在障碍消除后及时行使权利,收集相关证据。
3.对于诉讼时效中断,权利人可通过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等方式使时效重新计算。权利人应保留好提出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等相关证据,如书面通知、聊天记录等,以便在后续可能的纠纷中证明时效中断。若符合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条件,应及时启动相应程序维护自身权益。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中止的法定条件强调在诉讼时效最后六个月内,因特定障碍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像不可抗力、无合适法定代理人等情况。一旦中止原因消除,诉讼时效会继续计算,且自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时效期间届满。
(2)中断的法定条件则侧重于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情形,如权利人提出履行请求、提起诉讼等。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提醒:
在处理法律事务时,要准确区分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情形。若遇到可能影响时效的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以采取合适措施。
律师解答
(一)若想让诉讼时效中止,需留意在诉讼时效期间最后六个月内,当遇到不可抗力、无民事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合适法定代理人等导致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时,可使诉讼时效中止。中止原因消除后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二)若想让诉讼时效中断,可通过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让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等方式达成。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