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结论:
被人骗去实施诈骗行为是否判刑要看主观情况。无诈骗故意、完全受蒙骗且未认识到违法性,一般不构成犯罪;明知是诈骗仍继续实施则可能构成诈骗罪,量刑依据犯罪作用、金额等确定,从犯通常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法律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规定,认定犯罪需考虑主观故意。若行为人完全被蒙骗,主观无诈骗故意且未认识到行为违法,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通常不构成犯罪。若参与过程中知晓是诈骗还继续实施,就可能构成诈骗罪。量刑时会综合多方面因素,诈骗金额不同对应不同刑罚标准,如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分别有不同量刑区间。从犯在犯罪中作用小于主犯,所以会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若遇到涉及被诱骗参与诈骗相关法律问题,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和帮助。
律师解答
1.被人骗去实施诈骗,若主观无诈骗故意,完全受蒙骗且没意识到行为违法,通常不构成犯罪。
2.若被欺骗参与后,明知是诈骗仍继续,可能构成诈骗罪。量刑看其在犯罪中的作用和诈骗金额。从犯比主犯一般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3.诈骗三千到一万属数额较大,判三年以下;三万到十万属数额巨大,判三到十年;五十万以上属数额特别巨大,判十年以上或无期,还会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律师解答
被人骗去实施诈骗行为是否判刑及量刑要依据具体情况判定。若主观无诈骗故意,完全受蒙骗且未认识到行为违法性,通常不构成犯罪。若在过程中明知是诈骗仍继续实施,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一是个人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升法律意识,遇到可疑情况保持警惕,及时识别诈骗陷阱。二是在社交活动中谨慎交友,不轻易参与不明来源的活动或听从他人的可疑指令。三是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陷入诈骗圈套,应立即停止相关行为,并向警方报案,配合调查。量刑会依据在犯罪中的作用、诈骗金额等确定,从犯相对主犯通常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不同诈骗金额对应不同量刑区间,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分别有相应刑罚和罚金规定。
律师解答
(一)若被人骗去实施诈骗,要保留好被蒙骗的证据,比如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证明自己主观无诈骗故意,争取不被认定为犯罪。
(二)若在过程中已明知是诈骗仍继续,应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退赃退赔,这样在量刑时可能会从轻处罚。
(三)若被认定为从犯,可依据法律规定,争取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被人骗去实施诈骗,若主观无诈骗故意,完全被蒙骗且未认识到行为违法性,通常不构成犯罪。这体现了刑法对主观故意的重视,只有主观上有犯罪意图才可能入罪。
(2)若被欺骗参与后,明知是诈骗行为还继续实施,就可能构成诈骗罪。此时量刑要考虑其在犯罪中的作用和诈骗金额。
(3)从犯处罚相对主犯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依据诈骗金额不同,量刑有明显差异,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对应的刑罚逐步加重。
提醒:
若被卷入诈骗案件,要及时留存自己受蒙骗或主观无故意的证据。情况复杂时,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