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一)个人若遭遇诈骗,应先确定所在地区的诈骗罪立案标准,可向当地法院、检察院咨询或查询相关公告。
(二)若自身被骗金额未达标准,但存在诈骗者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等情况,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通话记录、短信记录等,并向警方报案。
(三)若被骗财物属于救灾、抢险等特定款物,或因诈骗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即使金额未达标,也应积极向警方提供详细情况,配合调查。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律师解答
1.通常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到一万元以上,就达到诈骗罪立案标准。各地区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在该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具体标准。
2.即便诈骗金额未达标,若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3.诈骗救灾、抢险等特定款物,或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即使未达标准,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律师解答
结论: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通常达到诈骗罪立案标准,各地可自行确定具体数额;未达标准但有特定情形,如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等,或诈骗特定款物造成严重后果,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解析:
依据相关规定,诈骗罪立案有金额标准,一般是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但各地会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本地执行的具体数额。这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同时,即使诈骗金额未达标,若存在发送大量诈骗信息、拨打众多诈骗电话等情形,会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另外,诈骗救灾、抢险等特定款物,或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即便金额未达标准,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因为这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法律对此予以严格规制。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诈骗相关的法律问题,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和帮助。
律师解答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通常达到诈骗罪立案标准,各地区可依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具体数额标准。即便金额未达标,若存在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等情况,会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若诈骗救灾、抢险等特定款物,或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即使未达标准,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为防范此类诈骗行为,建议如下:
1.个人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信息和来电,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2.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技术手段监测诈骗信息和电话。
3.广泛开展反诈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诈骗手段和法律后果的认知。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通常情况下,诈骗公私财物价值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便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不过,各地区可依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该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执行的具体标准。
(2)当诈骗金额未达到上述标准时,若存在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等情况,会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3)要是诈骗的是救灾、抢险等特定款物,或者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即便未达到标准,也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
诈骗行为的认定和处罚较为复杂,不同情形对应不同法律后果。若涉及相关案情,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