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结论:
仲裁后单位仍拖欠工资,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解析:
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单位有义务履行。当单位拒不执行时,劳动者需在两年期限内向法院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并附上仲裁裁决书等材料。法院受理后会采取查询、冻结、划拨单位银行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单位财产等多种执行措施强制其支付工资。并且,若单位有能力执行却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单位负责人会面临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还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劳动者要积极配合法院执行,提供单位财产线索助力工资尽快执行到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任何法律问题,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我们会依据法律为您提供专业、有效的解答与帮助。
律师解答
仲裁后单位仍拖欠工资,可通过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来解决。仲裁裁决具备法律效力,单位理应履行支付工资的义务。
具体措施如下:
1.在规定期限(通常两年)内,向法院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并附上仲裁裁决书等相关材料。及时申请能确保权益尽快得到保障。
2.法院受理后会采取多种执行手段,如查询、冻结、划拨单位银行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单位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强制单位支付工资。
3.若单位有能力执行却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单位负责人会面临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当事人要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工作,主动提供单位财产线索,助力工资尽快执行到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律师解答
要是仲裁后单位还拖欠工资,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仲裁结果有法律效力,单位得履行。
单位不执行的话,要在两年内,向法院交强制执行申请书,带上仲裁裁决书等材料。
法院受理后,会查询、冻结、划拨单位存款,查封、扣押、拍卖财产来强制支付工资。
单位有能力却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负责人可能被罚款、拘留,构成犯罪要担刑责。要积极配合,提供单位财产线索。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仲裁裁决生效后,单位就负有履行支付工资等裁决内容的法律责任。若单位无视裁决继续拖欠工资,劳动者有权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2)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十分关键,通常为两年,这是法定的时间限制,超过此期限可能无法启动强制执行程序。
(3)向法院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时,相关材料务必齐全,仲裁裁决书是核心证据,能证明劳动者的权益主张已经过合法仲裁程序确认。
(4)法院拥有多种执行手段,旨在确保劳动者的工资得到支付,从查询账户到处置财产,全方位保障执行效果。
(5)对于单位恶意拒不执行的情况,法律制定了严厉制裁措施,从经济处罚到刑事追责,体现法律的严肃性。
提醒:
及时关注仲裁裁决履行情况,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强制执行。配合法院工作,积极提供单位财产线索。
律师解答
(一)首先要明确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务必在两年内及时向法院提交申请,不然可能会丧失申请权利。
(二)准备好强制执行申请书,认真填写相关信息。同时附上仲裁裁决书等必需的相关材料,确保材料完整准确。
(三)主动配合法院执行工作,仔细回忆并向法院提供单位财产线索,比如单位的银行账户信息、固定资产情况等,加快工资执行进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