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民事诉讼里,仲裁和诉讼有关联。遵循或裁或审,有仲裁协议时,向法院起诉通常不受理,除非协议无效。
仲裁裁决作出后,同一纠纷再起诉,法院也不受理。
若一方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能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执行。
被申请人有证据证明裁决有法定问题,法院核实后可裁定不予执行。
对仲裁协议效力有异议,可请仲裁委决定或法院裁定。
双方请求不一致时,由法院裁定。
律师解答
结论:
民事诉讼中仲裁与诉讼关联紧密,遵循或裁或审原则,仲裁裁决有其相应处理规则,对仲裁协议效力也有明确裁定方式。
法律解析:
在民事诉讼领域,或裁或审原则是基础规则。当事人一旦达成有效仲裁协议,意味着选择了仲裁解决纠纷,法院便不再介入,除非仲裁协议无效。仲裁裁决作出后,同一纠纷不能再向法院起诉,这维护了仲裁的权威性。若一方不履行仲裁裁决,对方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执行,保障胜诉方权益。但当被申请人能证明仲裁裁决存在如无仲裁协议、程序违法等法定情形,法院核实后会裁定不予执行。对于仲裁协议效力有异议时,可请求仲裁委员会或法院裁定,两者有冲突时由法院裁定。这一系列规定,旨在清晰划分仲裁与诉讼的边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纠纷解决的公平性。如果大家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法律问题,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律师解答
在民事诉讼中,仲裁与诉讼关联紧密。或裁或审原则明确了二者选择的排他性,仲裁裁决作出后对同一纠纷诉讼限制受理,这维护了仲裁的权威性与终局性。同时,法院在仲裁执行等环节发挥监督作用,确保仲裁公平。
为更好处理二者关系,可采取以下措施:
1.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审慎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明确仲裁协议的具体内容,确保其有效性,避免后面因协议问题产生纠纷。
2.仲裁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仲裁,保证裁决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减少被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风险。
3.法院在对仲裁协议效力、仲裁裁决执行等审查时,应组成专业合议庭,严格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审查核实,维护法律秩序与当事人合法权益。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或裁或审原则明确了仲裁与诉讼的排斥关系。一旦当事人达成有效的仲裁协议,就意味着选择了仲裁途径解决纠纷,法院尊重当事人的这种选择,一般不再介入。
(2)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起诉,法院不再受理,体现了对仲裁结果的尊重与维护。
(3)仲裁裁决的执行依赖法院,一方不履行,另一方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保障权益实现。
(4)法院对仲裁裁决有审查监督的权力,若存在法定情形,可裁定不予执行,确保仲裁的合法性与公平性。
(5)对于仲裁协议效力的异议解决,法院拥有最终裁定权,协调仲裁与诉讼在这方面的关系。
提醒:
在选择仲裁或诉讼解决纠纷时,务必谨慎确定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对仲裁裁决有异议时,要及时依法行使权利。
律师解答
(一)在进行民事纠纷处理前,务必明确选择仲裁还是诉讼,因为一旦达成有效仲裁协议,法院通常不再受理起诉。
(二)仲裁裁决作出后,就同一纠纷不能再向法院起诉,所以要重视仲裁结果。
(三)若对方不履行仲裁裁决,及时向有管辖权法院申请执行。
(四)若对仲裁协议效力存疑,尽早请求仲裁委员会或法院作出决定或裁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条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