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1.伤者做伤残鉴定,在治疗终结、伤情稳定时较有利。
2.过早鉴定,伤情未稳定,恢复情况不明,鉴定结果不能准确反映最终伤残程度,赔偿会减少。
3.过晚鉴定,伤情恢复更好或证据缺失,影响鉴定客观性与赔偿诉求。
4.骨折伤后3至6个月鉴定合适;神经损伤需6至12个月甚至更久。工伤要在伤情稳定、有残疾影响劳动能力时,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
律师解答
结论:
治疗终结且伤情相对稳定时做伤残鉴定对伤者有利,不同损伤情况鉴定时间有差异。
法律解析:
伤残鉴定的时间对伤者赔偿影响重大。过早鉴定,伤情未稳定,恢复情况不明,鉴定结果不能准确体现最终伤残程度,会使评定的伤残等级偏低,伤者赔偿减少。过晚鉴定,可能因伤情恢复更好或证据缺失,影响鉴定客观性和赔偿诉求。一般骨折等损伤在伤后3至6个月鉴定较合适,涉及神经损伤等恢复时间长的,可能需6至12个月甚至更久。工伤需在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时,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因不同类型案件鉴定规定不同,若遇到伤残鉴定相关问题,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律师解答
1.治疗终结且伤情相对稳定时做伤残鉴定对伤者最为有利。过早鉴定,伤情未稳定,恢复情况不明,会使鉴定结果不能准确反映最终伤残程度,导致伤残等级评定偏低,伤者赔偿减少。过晚鉴定,伤情恢复更好或证据缺失,会影响鉴定结果客观性与赔偿诉求。
2.不同损伤情况鉴定时间有别。骨折等损伤,伤后3至6个月鉴定较合适;涉及神经损伤等恢复时间长的,可能需伤后6至12个月甚至更久。
3.不同类型案件有不同规定,如工伤需在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存在残疾且影响劳动能力时,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伤者应根据自身损伤情况,结合相关规定,选择合适时间进行伤残鉴定,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伤残鉴定时间对伤者赔偿有重大影响。过早鉴定,伤情未稳定,恢复状况不明,鉴定结果不能准确体现最终伤残程度,会使评定的伤残等级偏低,伤者获赔减少。
(2)过晚鉴定也有弊端,时间过长,伤情可能恢复更好,还可能出现证据缺失等问题,影响鉴定结果的客观性和赔偿诉求。
(3)不同损伤类型鉴定时间不同。骨折等损伤一般在伤后3至6个月鉴定合适;神经损伤等恢复时间长的,可能需在伤后6至12个月甚至更久。
(4)不同类型案件有不同规定,如工伤要在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且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时,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
提醒:伤残鉴定时间因伤情和案件类型而异,建议咨询专业人士,确保鉴定时间合理,保障自身权益。
律师解答
(一)根据损伤类型确定鉴定时间。骨折等损伤可在伤后3至6个月进行鉴定;涉及神经损伤等恢复时间长的,可在伤后6至12个月甚至更久鉴定。
(二)若是工伤情况,需在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时,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三)严格避免过早或过晚鉴定。过早鉴定伤情不稳定,结果可能不准确,赔偿减少;过晚鉴定可能伤情恢复更好或证据缺失,影响鉴定客观性和赔偿诉求。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