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结论:
赔偿后对方不出谅解书,侵害人应冷静处理,不能强迫,可协商解决,法院会考虑积极赔偿情节酌情量刑。
法律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谅解书并非法定赔偿义务的组成部分。赔偿是侵害人基于自身责任对被害人的经济弥补,而谅解书是被害人对侵害人的一种态度表示。侵害人履行赔偿义务后,对方不出具谅解书,不能采取强迫手段。此时,侵害人可与对方沟通,若对方是因赔偿外的诉求未满足,如未得到诚恳道歉等,侵害人可尽力弥补。在司法程序中,即便没有谅解书,只要有积极赔偿的证据,法院在量刑时也会将积极赔偿作为酌情从轻情节考虑。所以,侵害人要尊重对方意愿,通过合法合理途径争取最有利结果。如果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有疑问,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从法律角度来看,赔偿和谅解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赔偿是侵害人基于自身责任而必须履行的义务,而谅解书则体现了被害人对侵害人的态度,并非赔偿义务的法定组成部分。
(2)当侵害人完成赔偿后,对方不出具谅解书,侵害人不能采取强迫手段。此时可以主动与对方沟通,了解其不出具的具体原因,然后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分歧。
(3)如果对方是因为赔偿之外的诉求未得到满足,比如希望得到侵害人诚恳的道歉等,侵害人应尽力弥补。
(4)在司法程序里,即使没有谅解书,只要侵害人有积极赔偿的证据,法院在量刑时也会将此作为酌情从轻情节予以考虑。
提醒:
遇到对方不出具谅解书的情况,要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切不可采取威胁等违法手段。不同案情对应解决方案不同,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律师解答
1.赔偿后对方不出谅解书,需冷静应对。谅解书不属于法定赔偿义务范畴,赔偿是担责表现,谅解书体现被害人态度。
2.履行赔偿义务后,不能强迫对方出具。可沟通了解原因,协商解决分歧,若对方有赔偿外诉求,尽力弥补。
3.司法程序中,虽无谅解书,但有积极赔偿证据,法院量刑会酌情从轻。应尊重对方意愿,合法争取有利结果。
律师解答
赔偿后对方不出谅解书需冷静应对。从法律角度,谅解书不属于法定赔偿义务,赔偿基于责任承担,谅解书体现被害人对侵害人的态度。侵害人履行赔偿义务后,不能强迫对方出具谅解书。
解决措施和建议如下:
1.与对方沟通,了解不出具谅解书的原因,通过友好协商化解分歧。
2.若对方因赔偿之外的诉求未满足,如希望得到诚恳道歉,侵害人应尽力弥补。
3.在司法程序中,积极收集已赔偿的证据,法院会将积极赔偿作为酌情从轻情节考量。
侵害人要尊重对方意愿,通过合法合理途径争取最佳结果。
律师解答
(一)侵害人要认识到谅解书并非赔偿义务一部分,不能强迫对方出具。
(二)主动与对方沟通,了解不出具谅解书的原因,以友好协商解决分歧。
(三)若对方因赔偿之外诉求未满足,像需要诚恳道歉等,侵害人尽力弥补。
(四)在司法程序中,保留好积极赔偿的证据,让法院在量刑时作为酌情从轻情节考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虽无谅解书,但积极赔偿可视为类似积极表现,法院会酌情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