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一)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非全日制用工标准安排工作时间,将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控制在四小时以内,每周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避免被认定为全日制劳动关系。
(二)若因特殊情况需延长工作时间,可与劳动者协商采用补休、支付加班工资等方式解决,并保留好相关协商记录和支付凭证。
(三)对非全日制用工的考勤进行严格管理,做好工作时间记录,以备可能的核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律师解答
非全日制用工每日工作超8小时存在法律风险。法律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平均每日工作不超4小时、每周累计不超24小时,安排每日工作8小时,易被认定不符合非全日制用工标准,形成全日制劳动关系。
为规避此类风险,用人单位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遵守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长规定,确保劳动者平均每日工作不超4小时、每周累计不超24小时。
2.完善用工合同,明确非全日制用工性质及工作时间、报酬等关键信息,避免模糊不清引发纠纷。
3.做好工作时间记录,保留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律师解答
结论:
非全日制用工每日工作8小时存在被认定为全日制劳动关系的法律风险,用人单位需承担全日制用工的法律义务。
法律解析:
依据法律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四小时,每周累计不超二十四小时。这就表明原则上每日工作时长不宜达8小时。若用人单位安排非全日制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很可能被认定不符合非全日制用工标准,进而形成全日制劳动关系。一旦被认定为全日制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要履行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等全日制用工的法律义务。为避免这类法律风险,建议用人单位严格遵守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规定。若遇到非全日制用工时间安排等相关法律问题,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非全日制用工有明确的工作时间限制,即同一用人单位中劳动者平均每日工作不超四小时,每周累计不超二十四小时。这种规定旨在区分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用工模式。
(2)若用人单位安排非全日制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与法定的非全日制用工时间标准严重不符,很可能被认定为全日制劳动关系。
(3)一旦被认定为全日制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就要承担全日制用工的相关法律义务,像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劳动者缴纳社保等。这会增加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和法律责任。
提醒:
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安排非全日制用工,避免因工作时间安排不当带来法律风险;劳动者若遇到此类情况,可咨询进一步分析权益维护问题。
律师解答
1.非全用工即非全日制用工,按规定,劳动者在同一单位平均每日工作不超4小时,每周累计不超24小时。
2.原则上非全用工日工作时长不宜达8小时。若单位安排非全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可能被认定不符合非全用工标准,形成全日制劳动关系。
3.一旦认定为全日制劳动关系,单位要承担全日制用工法律义务,像签书面合同、缴社保等,存在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