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一)职工发生工伤后应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以确定伤残等级,从而享受对应待遇。
(二)若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安心退出工作岗位,及时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按月领取伤残津贴。
(三)五级、六级伤残者,若单位难以安排工作,要确保每月拿到伤残津贴;若本人想解除劳动关系,可依法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四)七级至十级伤残者,在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本人提出解除合同时,要记得向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分别申领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
律师解答
1.我国工伤伤残等级划分明确为一至十级,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后可依等级享受相应待遇。不同等级的待遇差异体现了对不同程度工伤职工权益的保障。
2.针对一级至四级伤残,应确保相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落实保留劳动关系、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按月发放伤残津贴的规定,为职工提供稳定生活保障。
3.对于五级、六级伤残,用人单位要尽力安排合适工作,若难以安排则及时发放伤残津贴。职工提出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相关补助金要及时到位。
4.七级至十级伤残,在劳动、聘用合同期满或职工提出解除时,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应迅速支付相应补助金,保障职工再就业过渡的经济需求。
律师解答
结论:
我国工伤伤残等级为一至十级,无14、15级,不同等级伤残职工享受相应待遇。
法律解析: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十级伤残可享受对应待遇。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岗位,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且可按月领伤残津贴;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保留劳动关系,难以安排工作时用人单位发伤残津贴,本人提出可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并获相应补助;七级至十级伤残职工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合同期满终止或本人提出解除合同,分别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认定和赔偿是复杂的法律事务,若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我国工伤伤残等级明确为一至十级,不存在14、15级的划分。这种分级有助于规范工伤认定和待遇发放。
(2)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保留劳动关系并退出岗位,能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且按月领取伤残津贴,以保障其基本生活,这体现了对严重伤残职工的长期生活保障。
(3)五级、六级伤残职工,可获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若单位难以安排工作,单位会按月发伤残津贴。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关系的,还能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给予了职工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4)七级至十级伤残职工,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合同期满终止或职工提出解除合同,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分别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保障了职工在一定情况下的经济权益。
提醒:工伤认定和待遇申领有严格程序,职工应及时收集证据申报工伤,不同伤残等级待遇不同,具体情况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分析。
律师解答
1.我国工伤伤残等级分为一至十级,不存在14、15级,职工被鉴定后可享对应待遇。
2.一级至四级伤残,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岗位,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还能按月领伤残津贴。
3.五级、六级伤残,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保留劳动关系。难安排工作的,单位发伤残津贴。本人提出可解约,获一次性医疗和就业补助金。
4.七级至十级伤残,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合同期满或本人解约,基金付医疗补助金,单位付就业补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