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答
(一)用人单位方面
1.工资不够发放时,应积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沟通,共同制定延期支付工资方案,且及时向劳动者说明具体情况。
2.若因经营困难需裁员,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充分听取意见后,将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二)劳动者方面
1.遭遇工资拖欠或不足额发放,先与单位友好协商,要求按时足额支付工资。
2.协商无果,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也能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4.注意收集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据以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等。
律师解答
用人单位在工资支付困难时有相应处理办法和裁员规定,劳动者遇到工资问题也有多种维权途径。
1.用人单位方面:当工资不够发放,可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制定延期支付方案并向劳动者说明。若因经营困难需裁员,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后将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2.劳动者方面:工资被拖欠或发放不足,可先与单位协商要求按时足额支付。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向法院起诉。并且要注意收集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据,以保障自身权益。
律师解答
结论:
用人单位工资发放不足时,可协商制定延期支付方案,经营困难可依法裁员;劳动者遇工资问题,可先协商,协商不成可投诉、仲裁、诉讼维权,需注意收集证据。
法律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工资发放困难时,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制定延期支付方案并说明情况,是合法合理的应对方式。在经营困难时依法裁员,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规范裁员程序。对于劳动者而言,工资权益受到侵害时,先与单位协商是温和解决方式。协商不成通过投诉、仲裁、诉讼途径维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收集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据,能在维权时更好地支撑自己的主张。如果在工资权益方面遇到复杂问题或对法律规定有疑问,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律师解答
法律分析:
(1)用人单位在工资发放困难时,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制定延期支付工资方案并向劳动者说明;二是因经营困难需裁员时,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后将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2)劳动者面对工资被拖欠或不足额发放的情况,可先与单位协商解决。若协商无果,可通过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等途径维权。对仲裁结果不服,还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3)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需注意收集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据,这对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
提醒:
用人单位裁员和延期支付工资需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否则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劳动者维权时要及时收集证据,若案情复杂,建议咨询专业法律意见。
律师解答
用人单位方面:
若工资发放不足,可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制定延期支付方案并告知劳动者。若因经营困难需裁员,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听取意见后将方案报劳动行政部门。
劳动者方面:
遭遇工资拖欠或不足额发放,先与单位协商要求支付。协商无果,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满可起诉。同时,要收集证据维护权益。